▲ 点击蓝字“中国电科”,关注CETC品牌微刊
编者按:
(资料图)
近日,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正在人民网进行展播。
中国电科23项作品入围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通过小切口、大视角的故事形式,展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军兴军、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的新贡献和取得的新成就,彰显中国电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今日,走进载人航天高可靠电源研发团队。
中国电科43所载人航天高可靠电源研发团队主要承担载人航天工程用高可靠电源的配套研制工作,经十余年发展,先后承担了宇航供配电领域百余型项目、上千款产品的研制工作。系列产品成功配套于“长征”火箭、“天舟”货运飞船、“问天”“梦天”实验舱、“嫦娥”探月工程等航天重点工程。
在研制过程中形成了多项该领域内的标志性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共获得省部级奖项7项,拥有国家专利20余项。团队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电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目标为高峰,要不惧险峻登高望远
为突破国外高等级元器件外部瓶颈,满足工程研制要求,集团专家勇挑重任,带领青年设计师组建研制团队,开启了载人航天高可靠电源的研制之路。
研制初期,国内外借鉴资料稀缺,图书馆、阅览室、科技网站成为了团队成员的常驻地。通过请教技术专家、反复进行仿真试验、制定多套实施方案、与型号方对技术指标进行多轮沟通等途径,团队最终明确技术方案,携带样机进行现场联试,直至满足型号需求。
面向未知领域,要经历风雨乘风破浪
当时的空间电源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既然怀揣理想,那就做好前行不易、退缩不得的准备,在单粒子辐射试验“形势严峻、措施不明、风险巨大、面临出局”的考验下,团队制定了5套方案。试验当夜,兰州的实验室灯火通明,43所的大楼也亮起了一盏灯,黑暗中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孤独而倔强,办公室里项目的参与人员都在小声交谈着。最终,随着试验人员的一声“试验结束”,所有方案均通过试验,结果达到预期,团队实现了“弯道超车”,将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初晓来临,试验人员走出实验室,阳光洒下,晨风涤散了他们脸上的疲惫;等待的人们已经安然入睡,准备着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随着工程的顺利推进,载人航天高可靠电源研发团队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电路设计平台与工艺设计平台。同时,在研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5+1”管理模式,即顺畅的研发管理流程、精确的设计准则、详细的项目检查表、仿真试验、IT支持以及标准化的技术状态管理。除此以外,还创建了以通用工艺规范、产品工艺文件、控制卡、生产流程卡、标准动作和PID(过程识别文件)组成的工艺文件体系,完善了过程控制要求,提高产品制造质量,保障了生产一致性和稳定性。
天下大事,无不成于“严”“慎”“细”“实”
天下大事,必成于严、必成于慎、必成于细、必成于实,在为工程型号研制电源的征途上,团队无论是在技术攻关还是在日常管理,都做到了“严格、审慎、细致、诚实”。
针对某次质量问题,项目组成员争分夺秒,通宵达旦,两天就精准地定位了故障位置,其余近十天时间里细致地开展了各种试验,假设、验证、归纳,每一份凌晨才完成的报告都经过严格分析提炼而成。
前路漫漫,他们承载的,远不止那些弥足珍贵的汗水和智慧,在前行的路途里,他们也背负着挫败的重量。面对一个批次百万的损失,团队顶住压力决定批次召回。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在仅剩的三个月里,每位成员都勇挑重任,不分昼夜,按时保质地完成产品交付,保障了任务的顺利发射。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航天高可靠电源研发团队秉承“铸魂育才”的理念,着重培养既懂电路又熟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选拔与培养。通过建立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工作与科研任务充分结合,调动和激发人才资源力量。
团队积极推行“导师带徒”,发挥党员骨干专家和青年先锋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压担子、铺路子、搭台子,一系列的举措促进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成才,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堡垒”。
校对/杨晓艾
在这里·悦读中国电科
原标题:《一箭云横惊浩宇,长空澄碧看天宫 | 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展播》
标签: